一杯咖啡中富含有許多對人體非常好的營養成分,它既富含水溶性纖維,又能刺激腸胃蠕動,亦可保護肝臟、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機率,更是當人們精神渙散、注意力無法集中時,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找回元氣和專注力的健康飲料。甚至近百年來在自然療法界亦有用有機咖啡來作為排毒、解毒且十分成功的無數案例,可謂人類健康的救命良藥
然而許多的廣告和報導總是會說,喝咖啡讓人胃食道逆流、讓人胃痛、心悸、頭痛、想吐,甚至有時候去看病醫生還會告訴你:「不要喝咖啡」。為什麼不呢?咖啡明明是個很好的飲品,甚至於咖啡亦是天然藥品,何以要禁止飲用咖啡呢?
在連鎖咖啡館點一杯「拿鐵」,總是可以看到滿滿一杯呈現淺棕色的咖啡,上面覆蓋了厚厚一層濃濃的白色奶泡,佐以各式香甜的焦糖漿、榛果漿等,又香又好喝,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的灌。實際上拿鐵中的咖啡含量不多,主要都是奶與糖漿的混合體,配上 Espresso 咖啡的顏色和咖啡香,讓人愛不釋手。然而對於乳糖不耐症的朋友來說,牛奶就像是個深水炸彈,喝的當下很愉悅,但是很快地就要跑廁所去了,想必不好受。
牛奶中雖然含有不少的鈣質、維生素 D3、蛋白質等營養素,但牛奶本身亦是一種過敏原,對於過敏的人來說自然是碰不得的,對於沒過敏的人來說也不是不會過敏,而是因為過敏反應遲鈍,感覺不到而無視,便形成「慢性過敏」,反而因無感而長期飲用造成慢性過敏的話,往往會找不出病因而聽到醫生跟你說的公版回答「體質問題」。且牛奶對部分人類而言容易造成脹氣,屬於產氣量高的食物,往往會讓人脹氣難忍,尤其在公共場合想放不敢放,放了又超級臭,可真是折騰又難為情。甚至聽聞過有些朋友因為這個特性而覺得早餐喝一杯咖啡拿鐵就足矣,又飽又滿足可以撐到中午,這是相當不正確且危險的概念,長期下來將導致健康亮紅燈。
同時國外亦有許多專業醫學報告已經陸續提出長期食用大量乳製品會影響腸相,造成大腸腸相不佳。大腸是人類的第二個大腦,許多與健康至關重要的物質如血清素的合成、乳酸菌叢的數量等都與大腸健康有關。大腸與肝門靜脈連結,每三分鐘吸收大腸內的廢棄物質水分至肝臟進行解毒,因此大腸若健康,身體自然會健康,越少的毒素存在大腸內,肝臟的負擔就更輕,自然神清氣爽。
黑咖啡本身是弱鹼性液體,適量飲用對身體的好處不少。根據日本和世界各國的研究,咖啡可以有效的減少第二型糖尿病(後天形成)的發生率高達 50% 以上,咖啡因也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可謂好處多多。但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也不是完全沒壞處,且,我們每天除了咖啡以外,也會飲用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可樂、能量飲料、茶甚至熱可可等,而根據衛福部的建議,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不宜超過 500mg,相當於只喝手沖咖啡的話日飲 150ml 咖啡杯六杯以上就超標了。若攝取過多反而會造成心悸、頭痛,或造成心情更低落、焦躁等,且會過度阻斷鈣質吸收而容易形成長期的骨質缺乏,終究還是適可而止,以免反而起反效果。
下圖揭示各種飲品的咖啡因大致含量,供各位參考。根據這張表您可以自行試算一下自己當天有沒有喝過量:
「咖啡拿鐵」中經常會用到各式風味糖漿,喝起來十分過癮。然而近年研究也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醣類,包括米麵食、蔬菜水果中已含有足夠的醣類可供身體能量所需,但額外吃的糖果、餅乾、巧克力、飲料等等卻會讓我們吃下過多的糖而容易造成肥胖,也容易因為過遽的血糖升降變化而讓胰島素疲於奔命,漸漸疲乏失控,轉變成為文明病的糖尿病,過多的糖也讓肝臟吃不消,用不完的醣就轉成脂肪儲存在體內,明顯的人就越來越胖,不明顯的人則變成體脂肪過高的瘦子,因此近年糖也被醫界稱為「甜蜜的合法毒藥」,不得不做點節制。
食品在高溫加工(120˚C 以上)過程中,由於梅納反應而產生丙烯醯氨(Acrylamide),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因此將丙烯醯胺歸類為2A「可能致癌物質(Group2A的物質)」的新聞近來炒得火熱。丙烯醯胺廣泛存在於食品中,研究發現包括馬鈴薯、咖啡、洋芋片、餅乾及其他經熱加工的食品等,皆含有丙烯醯胺,之前媒體以「黑糖含有丙烯醯胺會致癌」的聳動、武斷式大標題,引起民眾不必要的恐慌,也對許多產業產生衝擊,讓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成為受關注的議題。但「致癌」與「可能致癌」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媒體的斷章取義與未審先判的慣性誤導作風,實屬不負責任的做法。有關丙烯醯氨的文章,可點閱這裡詳閱詳情,或許可以幫助您釋疑。比起丙烯醯氨,過量的咖啡因反而更值得咖啡人注意,還是老話一句,適量即可。
咖啡本身並無罪,適量、無添加、天然且經過一連串精心處理的單純咖啡,可以讓我們獲得最佳的健康平衡。過多的去改變它,其實才是造成因為飲用咖啡而產生的各種不適。咖啡固然有其藥理學的應用,但也不是一種神話般的飲料,也切莫過度期待它能給我們帶來健康而毫無節制地猛灌。店長致力在推廣好咖啡,也讓咖啡成為生活化、可親的優質飲品,更希望可以藉由咖啡與各位分享公正客觀的健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