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咖啡痕跡
有關「咖啡」的傳言,最早出現在西元六世紀,東非蓋拉族人與咖啡的接觸。「蓋拉族」是現今衣索比亞仍真實存在的主要民族之一,古代的蓋拉人喜歡藉由嚼食咖啡果葉來提神醒腦,打仗時戰士們甚至會將咖啡果葉搗碎後,混入動物油揉成一粒一粒球狀物來吃,以作為征戰沙場時的大力丸。不過由於傳說意味濃,是否真實仍有待考證。
正式的咖啡紀錄出現在西元第九世紀時,當時的人稱呼咖啡為「邦(Bunn)」或「邦瓊」,並首度被波斯名醫拉齊(Rhazes, 865-925, AD.)在其有關各種食物的好處與壞處的著作中提起:「咖啡是一種優質的熱屬性飲品」。更有趣的是,咖啡於西元 850 年左右被發現,甚至比拉齊醫師出生還早了十年,在拉齊醫師的那個年代,咖啡即已廣泛應用在藥學用途。
西元第十一世紀開始,人類開始有用水煮咖啡當作飲料的紀錄。西元第十三世紀時,衣索比亞軍團入侵葉門,連帶也將咖啡傳入阿拉伯世界。由於伊斯蘭教義中嚴格禁止教徒飲用刺激性飲料如酒等,當時的宗教界人士普遍認為咖啡會刺激中樞神經,明顯有違教義精神,一度查禁各地的咖啡館。解禁後,咖啡飲料迅速在阿拉伯世界流行開來,咖啡的種植、處理法也被阿拉伯人不斷改進而逐步完善。
西元第十五世紀前,咖啡長期被阿拉伯世界壟斷,僅在回教國家廣傳。當時主要應用於宗教及醫學使用,十五世紀開始則漸漸融入民間成為日常飲品。由於回教世界嚴禁飲酒,咖啡的出現便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社交代用飲品。直到十六、十七世紀,咖啡始傳入歐洲。
西元第十四世紀,明代的中國航海家鄭和(1371-1433, AD.)奉明成祖之命進行七次遠航,史稱「鄭和下西洋」,自西元 1405 年初航至 1433 年鄭和過世期間,甚至曾多次造訪位處紅海附近的阿拉伯、非洲東岸等國,尤其有趣的是,鄭和本身乃回教後裔,或許潛意識裡就有尋覓聖域麥加的衝動。史學家猜測當時位處葉門摩卡港的回教教長夏狄利(Ali ibn Umar al-Shadhili )或位處葉門亞丁港德高望重的法律編審達巴尼(Al-Dhabhani )其中一人可能曾登上鄭和的中國寶艦作客,並接受鄭和以中國茶招待,巧合的是阿拉伯咖啡在十五世紀之後,開始逐漸從宗教飲料、醫藥用途,轉型成為平民化的飲料,時間點上與鄭和下西洋吻合。且葉門與土耳其飲用咖啡的陶杯甚至神似中國茶杯,史學家合理的推斷鄭和下西洋對中東人被啟發倡導推廣本土咖啡、將咖啡世俗化與普及化,絕對功不可沒。
西元 1570 年,土耳其進軍維也納敗北撤軍,慌忙離去後,有人在土耳其軍的營房中查獲一帶黑色種子,一名曾在土耳其生活過的波蘭人悄悄取走了這袋種子,在維也納開設第一家咖啡店。十六世紀末,咖啡以「伊斯蘭酒」的名義,透過義大利開始向歐洲大陸大舉蔓延。然而西元 1600 年初,有部分天主教宗教界人士認為咖啡是「魔鬼的飲料」,欲慫恿當時的教皇克萊門八世禁止教徒飲用,但教皇品嚐後認為可以飲用,同時祝福了咖啡,因此咖啡得以在歐洲地區逐漸廣傳。
咖啡從西元第十三世紀開始歷經了反反覆覆的打壓、解禁、打壓、再解禁,最終人們仍難以抵擋咖啡的美味而迅速在阿拉伯世界蔓延開來,乃至於全世界。現代的「咖啡(Coffee)」二字正是源自於阿拉伯語的「咖瓦(Qahwa)」一字,意即「植物性飲料」,再傳入土耳其演變為「咖維(Kahveh,veh 在土耳其語念作 weh 的音 )」之後,於西元 1599 年至 1601 年之間的大英字典,首度收錄新字「Coffee」,正式定名了現代「Coffee」這個飲料的名字,也正式開啟了現代咖啡的全新紀元。